2023-10-10 03:31:45 来源:同花顺财经 阅读量:15572
自8月27日中国证监会表态“阶段性收紧IPO节奏”,至今一月有余,IPO节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数据显示,IPO阶段性收紧期间,A股IPO新增受理数、上市数、募资总额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与此同时,撤否率也逐渐走高。
上海证券报记者注意到,IPO阶段性“变奏”后,板块和行业分布也呈现新动向。受理端整体收紧之下,北交所的新增受理数稳中有升。医疗行业在近3个月“冰封”后,迎来IPO申请受理“破冰”。而被视为“红灯行业”的“衣食住”企业,开始扎堆撤单。
三季度上市企业数量逐月递减
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沪深北交易所今年以来共计新增受理企业360家,较去年同期下滑43%;有264家新股上市,相比去年同期上市300家下滑12%;新股共计募资总额3236.4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33%。
下滑主要发生在下半年。第三季度监管层对IPO发行节奏进行了新的定调。受此影响,今年第三季度仅91只新股上市。7月、8月、9月新增上市企业数逐月递减,分别为37家、33家、21家。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应当投向主营业务,严限多元化投资”等举措体现了注册制改革的核心要义,即注册制不是“一放了之”“谁想发就发”,也不会在数量上“大水漫灌”。
今年前9个月IPO企业的受理数量总体大幅下降,但北交所新增受理数稳中有升。9月新增受理IPO共27家,北交所就有16家,占比达到60%。北交所拥有庞大的后备企业库,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功能,9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着眼于支持中小企业更好更快上市、促进优质投资标的供给,对北交所的发行上市安排进行了优化。
10月8日,北交所发布实施了修订后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持续监管指引第7号——转板》,有转板意愿的上市公司,可审慎评估自身是否符合转板条件,并选聘具有良好执业质量的保荐机构,稳妥启动、推进转板工作。
医疗IPO申请受理“破冰”
从各个行业融资情况分布来看,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科技行业占据绝对主导。按中国证监会一级行业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完成A股IPO的264家上市公司属于11个一级行业,其中,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有217家、19家、8家公司完成A股IPO,位居前三。
按中国证监会二级行业统计,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别有46家、27家、24家公司完成A股IPO,位居前三。
科创板公司天星医疗IPO申请获受理使得“冰封”近3个月的医疗企业IPO迎来转机。自7月以来,多家医药企业IPO终止,近3个月没有新增上市申请获得受理,叠加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监管安排,整个医疗企业IPO都处于收紧状态。9月26日,天星医疗IPO申请获得上交所受理,打破了此前“医疗企业暂停IPO”的传闻。
“衣食住”公司扎堆撤单
在阶段性收紧IPO节奏的同时,拟IPO公司撤单数量也有所增加。今年前三季度共有207家企业终止审核,其中9月终止了30家。
“衣食住”公司8月以来出现密集撤单情况。数据显示,8月以来,12家“衣食住”企业IPO终止,其中,共11家企业申请在主板上市。数据显示,12家撤回IPO申请材料的企业中,4家在8月撤单,8家在9月撤单。
这12家企业中不乏知名企业。如9月28日终止IPO的八马茶业,曾有望冲击“茶叶第一股”;9月25日撤回申请的德州扒鸡,为百年老字号;9月4日撤回申请的青岛沃隆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着知名品牌“每日坚果”。
针对部分在审企业撤回的情况,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表示,近期撤回的企业,主要存在控制权稳定性不足、业绩下滑等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对于涉及的产能过剩、周期性强及天花板低的行业企业,在审核实践中,中国证监会、交易所充分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发行人自身情况,根据产业政策、发行条件、板块定位严格审核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