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 11:43:45 来源:网络 阅读量:9825 会员投稿
在沁水县王寨、固镇、青龙、弯则一带,流行着一种叫做“圪栏棒”的民间文艺。圪栏棒作为沁河流域沁水县一带的独特传统文化,整个发展过程尽显当地百姓的聪明才智与尚武之风,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群众必演曲目,也是相邻村庄男人们斗技伴舞的唯一表演形式。
沁水方言将木棍叫做“圪栏”,“圪栏棒”其实就是以木棒为主要道具的一种表演方式。说它是舞蹈,又不太像,说它是武术,却极尽表演功能。表演者手持双节棒,此双节棒一头有两米长,另一头大约四十厘米,中间用铁链连接,表演双方表情凶狠,动作灵巧威猛,闪转腾挪、长守短攻、有来有往,凌厉刚强……
圪栏棒大约产生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清代和民国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在沁水县王寨、固镇、青龙、弯则一带地处交通要塞,历来兵匪必争。这里的村民靠着村四周得天独厚的山林条件,在林内砍伐小树,做成木棒(俗名圪栏)看家护院,以防兵匪骚扰。每年的元宵节,村民还自发组织各家各户敲锣打鼓,并在每根“圪栏”的尖端用铁链接短木棒当做道具,编成戏曲武打故事场面,在村内及邻村喜闹,后来就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沁水圪栏棒表演的经典内容是《三打祝家庄》,后来在其演变的过程中又加有《战幽州》《瓦岗寨》《薛仁贵征西》等。现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沁水“圪栏棒”的音乐伴奏以铿锵有力的鼓点及打击乐为主,曲调高昂、节奏鲜明,无规律性、固定性的伴奏曲调,表演过程中以编制各种各样的鼓曲和演员口号声加强表演的气氛,只是在入场和退场表演时,吸收了一些民间音乐和民间吹打乐。演员全部以男性为主,极富张力与雄性气概,演员表演时不说不唱,只配以一定口号和鼓乐气氛增强表演效果,整个节目阳刚十足,在双方的打斗中,将战场上的你死我活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冷兵器时代战场的一种再现。
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除圪栏棒外,还有刀、枪、斧、铲等,表演时按三打祝家庄情节展现,暗器频现,对打多样,伴以威风锣鼓及胡琴慢板。
沁水人创造的这种艺术表演形式,一举多得,闲时取乐、演习、表演、战时人人皆兵,可瞬时转换为战斗力;和平时演变成一种娱乐方式,战争时则聚集成“野战军”,充分表现了沁水人追求和平,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正如书中所说“彪悍的人生无须婉转,只需圪栏棒”,充分体现沁水人的“亮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