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7 07:48:54 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1214
了解塞罕坝,就要从一棵树开始。
这是一棵落叶松,一棵承载着无限希冀的树,由于它的出现,昔日的荒漠塞罕坝,已演变成今日的百万亩林海。
夏日的塞罕坝风光。 新华社记者 陈晓东 摄
荒原上一棵老松树
从一棵树看见一片森林,这不是寓言,而是塞罕坝人书写的传奇。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片绿洲,是皇家猎苑后因开垦伐木,逐渐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荒漠这里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平均气温零下1.3℃,年均积雪期达7个月恶劣的自然条件几乎使人难以生存
1961年,10月的塞罕坝大雪漫舞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的刘琨,率队为我国北方第一个机械林场选址在荒原上考察三天后,终于在康熙点将台发现了一棵孤零零的老松树他抚摸着树干说:这棵松树少说有150多年,它证明塞罕坝上可以长出参天大树今天有一棵松,明天就会有亿万棵松
王尚海纪念林。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他把自己留给了那片海
尚海,是一个人的名字尚海纪念林,是塞罕坝百万林海的起源地,更是塞罕坝精神的发源地
1989年底,一位弥留之际的老人在病床上艰难地说出三个字塞—罕—坝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话遵从老人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塞罕坝林场的马蹄坑,这片他流过汗水和泪水的地方这位老人就是王尚海,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
1962年,40岁的王尚海带领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创业者,在这片荒原白手起家林场没有树苗,是从外地引进的1962年,林场种植了1000亩树苗,到了秋天,发现成活率不足5%1963年春,又种植1240亩树苗,成活率也不足8%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受挫
山上能自然生长松树,我不信机械造林不活!王尚海的团队决定自己育苗,他们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彻底搬到塞罕坝,住进简陋的职工宿舍,开启了荒漠造林生涯。
1964年,王尚海发现马蹄坑地势平缓,适宜机械作业,一场大会战开始了四月的塞罕坝,白天气温也在零度以下大家的雨衣都冻成了泥浆冰甲,走起路来咣咣直响晚上就睡在地窖里,被窝里冰冷似铁大干30多天后,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
经过最煎熬的20天等待后,树苗放叶率达96.6%数不尽的日夜期盼和辛苦付出,终于收获了这一片稚嫩的绿色,王尚海等人激动得跪在山坡上号啕大哭!数月之后,大片绿色在这个荒原上生机盎然地铺开
作为林场的官,5个孩子由于粮食不够吃面黄肌瘦,王尚海却从未因生活困难求助过组织。家人心疼他受苦几次劝他辞职,他说: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王尚海在塞罕坝干了13年,经历过57万亩林木毁于一旦的雨凇灾害,12万亩林木全部枯死的大旱,但他带领大家一次次从头再来,在任期间造林54万亩,终于将荒原改造成绿色奇迹。
夏日的塞罕坝风光。 新华社记者 陈晓东 摄
六女上坝的故事
1964年,承德二中的六名女生陈彦娴,李如意,王桂珍,王晚霞,史德荣,甄瑞林听说塞罕坝正在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毅然放弃了高考选择了塞罕坝。
六个女孩都成绩优异,但她们没有考虑个人前途,只希望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林场同意了她们的请求后,那年8月,经过两天颠簸,她们终于来到荒凉的塞罕坝,这里住房只有窝棚和地窨子,食物只有莜面和土豆,出行全是山路要靠马车进出。
环境的恶劣并没有磨灭她们的工作热情领导安排她们到苗圃工作,这份工作并不简单,所有劳动必须按照技术手册标准严格完成比如播种,这些来自东北甚至国外的种子非常珍贵她们需要将湿沙子掺着种子装入带洞的铁桶,两人拉着铁桶匀速在苗床上移动,或快或慢都会影响播种女孩们把动作练上几千遍,手都磨出了泡,达到技术要求后才敢播种除了播种,她们还要间苗,除草,打药,淘粪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由于条件不便,姑娘们第四年春节前才有机会回家探亲领导特意派了一辆大卡车送她们去火车站,还派了一台链轨拖拉机在前面推雪开道,但最终因风雪交加拖拉机掉进雪坑,汽车抛锚,六姐妹只能含泪踩着没膝的雪,摸黑返回林场
虽然条件艰苦,但在这个英雄的集体里,她们不断成长,用青春为这片土地涂抹出最美的画卷。
如今,1962年最早上坝的那批学生很多已逝去,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2岁。但他们将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为如椽巨笔,在塞罕坝这片热土上写下了人类历史上令人惊叹的传奇!
防火观察哨望海楼。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绿色之路还在继续
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塞罕坝人,塞罕坝的树,都是顽强的。
今天,新一代建设者接过父辈的旗帜,这些80后90后说:他们那辈没完成的事业我这辈接着干!
塞罕坝的绿色之路还在继续2014年,塞罕坝机械林场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光荣称号2017年,塞罕坝人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今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获得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59年过去了,塞罕坝从当年的极寒荒漠,变成今天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珍禽异兽的天堂据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泽被京津,被誉为华北的绿宝石
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以永不言败的担当,在荒寒遐僻的塞北高原,建成了一道绿色屏障,演绎了荒原变林海,沙地成绿洲的人间奇迹,铸就了林业建设史上的绿色丰碑。
。